時間如白駒過隙,算一算,我入職鹽阜大眾報已經快兩年了,在這兩年中我從一個什么都不懂的新聞“小白”,成長為一名青年新聞記者。
兩年的時間里,我采訪過匆匆而行的趕路人,扎根一線的建筑人,堅守崗位的公職人……也深入到工程項目現(xiàn)場,走到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田間,當然,我也感受到了一個記者人的工作日常:披星戴月,一天十幾個小時在外奔波,手機24小時開機,一旦出現(xiàn)突發(fā)事件,永遠都要第一時間趕赴現(xiàn)場。
鹽阜大眾報上的每篇新聞特寫、深度報道都記錄著鹽阜報人的精品意識和探索精神?!拔恼乱r活,主題要鮮明”“細節(jié)要核實清楚,采訪人信息和文中數(shù)據(jù)不能出錯”“這里的用詞不準確”“這里標點符號使用有誤”……這些都是鹽阜報人的日常對話,如此“斤斤計較”,如此“膽小慎微”。
就這樣,我作為一個外地人,開始逐漸熟悉鹽阜大眾報這份黨報,并適應和享受追求新聞價值的樂趣。到基層蹲點調研,去采訪自己全然無知的領域,學習和陌生人對話,嘗試把自己的采訪內容編寫成新聞稿件……對于非新聞專業(yè)出身的我,每一次的嘗試都是如此新鮮,每一次的采訪實踐對我而言都是學習的機會,兩年的時間,我在城建融媒部主任陳婷的指導下,從參與采寫“鹽阜調研行”系列《“為鳥留食”折射觀念之變》和全市造林綠化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系列報道等,到自己獨立采訪成稿“市56條”系列報道《降成本為經營主體增活力添動能》和春節(jié)系列報道《服務區(qū)里年味濃》等稿件,一點一滴都記錄著我在鹽阜大眾報的成長。
我逐漸認識到,記者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樣光鮮亮麗,記者的工作是艱辛的,好新聞是“用腳走出來的”,講好故事,必須深入一線,接地氣,心貼著大地和民眾行走,才能捕捉到“活蹦亂跳、頂花帶刺”的素材,寫出鮮活報道。同時,好的記者還要正確把握政策方向,具備應急應變的能力,因為每次采訪都是一次挑戰(zhàn),作為記者,我們永遠不知道采訪過程中會發(fā)生什么。
鹽阜大眾報不僅給我提供了學習的平臺,也讓我盡可能地展示專業(yè)特長。在城建融媒中心,我們部門承擔了策劃城北地區(qū)改造兩周年畫冊《會戰(zhàn)》和三周年書籍《蝶變》的任務,我擔綱了本次項目的設計工作,面對自己擅長的領域,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特長,認真對待客戶的反饋意見,一遍遍修改設計初稿,打磨細節(jié)。畫冊的設計時間緊任務重,一周的時間要完成全部內容,為了保證設計質量,我放棄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對封面和版式進行完善,以老鹽阜報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韌精神追求設計精品。一次又一次的鍛煉機會,讓我對報社的各項工作越來越熟悉,逐漸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全媒體青年記者。
走過80年不平凡征程的鹽阜大眾報,一直堅持“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的辦報宗旨,在一代又一代的鹽阜報人身上,我看到了“擇一事終一生”的執(zhí)著專注,看到了“干一行鉆一行”的精益求精,看到了“同每一個詞搏斗”的卓越追求,這些都讓我對新聞工作者充滿了敬意,正是有他們的無私奉獻才能讓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透過一篇小小的文章看到“大千世界”。作為一名青年記者,我將撲下身子、放下架子、邁開步子,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一往無前,傳承匠心、踐行“四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新聞職業(yè)素養(yǎng),做黨和人民可信賴的全媒型新聞工作者。
(作者系山東聊城人,2021年作為名校優(yōu)生入職鹽阜大眾報,現(xiàn)擔任鹽阜大眾報報業(yè)集團城建融媒部記者)
請輸入驗證碼